游客
标题:钢铁大重组的四个隐忧
正文:
近期中国钢铁企业重组,可谓顺风顺水。或拜金融危机所赐,或为上游原料所累,或被下游渠道羁绊,中国钢铁产业突然觉醒。一时间国内钢铁重组号角响起,各大钢厂跑马圈地,各家钢铁集团林立。而在这场重组大潮中,各省级政府充当重组急先锋,可谓竭尽全力,不遗余力的推动本地钢铁企业重组。就这样,一个个钢铁巨龙横空出世,中国钢铁企业座次也屡屡刷新。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。这句话在今年的钢铁产业重组很有效。2008年6月30日,河北省政府倾力推动,唐邯合并组成河北钢铁集团,一跃成为钢产量3300万吨,规模居全国第二位、世界第四位的钢铁巨无霸。河北省政府暴风铁腕般的重组力度,令河北钢铁集团横空出世,刺激了各省政府神经,之后,各省钢铁企业如雨后春笋一样,纷纷破茧欲出。 济钢、莱钢、省冶金工业总公司合并,山东钢铁集团诞生,之后山钢鲸吞日钢,令其产量与营业收入均进入全国三甲,中国又一钢铁集团横空出世,与宝钢、河北钢铁集团共比肩。 而山西省、江西省等在产量排位较后的省份,也纷纷提出产业重组规划,各地千万吨级别的钢厂将拔地而起,以目前速度,今年年底,将有一批世界级的钢铁企业诞生。 这样的速度,这样的力度,各省大力造钢铁航母,将迅速提高我国钢铁企业规模,国内资源整合,将增强企业的国际市场话语权。 但欢喜之下,隐忧尚存。 隐忧一、行政性重组过重 有人已将我国钢铁业的重组称为“中国式重组”,其内容包括“省内重组”、“跨区重组”、“强者为王”、“弱者求存”四种模式。目前,地方政府力推下,“省内重组”进展飞速。但多种重组方式中,“省内重组”的行政性身影最深。如果没有山东政府的大力支持,山钢重组日钢,将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。 但行政性重组,历来诟病多多。没有市场化的融合,这种重组,企业之间的融合存在问题,可能形成组而不合的结局。重压之下的重组,多重利益团体貌合神离,企业
[<<][[1]][2][3][>>]
查看评论(0)
发表评论
首页